原標題:“高位推”工作機制+“高磁力”引才政策+“高效應”招引宣傳+“高對接”校地合作……
鹽亭:“高”筑“鳳巢” 吸納八方英才
縣域崛起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各路人才精英源源不斷的輸入。近年來,鹽亭工業發展提速,能源化工、生物醫藥、綠色食品三大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對人才“求賢若渴”。
今年以來,鹽亭主動作為,精準發力,抓緊抓實“招才引智”工作。通過建立“高位推”工作機制,出臺“高磁力”引才政策,開展“高效應”招引宣傳,推進“高對接”校地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高度、精度和廣度推進“招才引智”工作。
同時,鹽亭拿出100余個事業編制,專門用于“招才引智”。面向全國引進碩士研究生以上高層次和本科以上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并提供“解決事業編制、給予最高50萬元安家補助、表現優秀者優先提拔和轉任公務員”等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求職者紛至沓來。截至目前,鹽亭已先后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64人,其中研究生以上57人,本科生7人。日前,記者走進鹽亭縣人才公寓,對這些專業人才進行面對面采訪。
人才公寓
1.杜小迪“鹽亭女兒”回鄉求職:只因難舍故土鄉情
銀白色的“人才公寓”依山而建,周邊環境幽靜美麗,交通十分便捷,并配有停車場。公寓造型新穎別致,宛若一只仙鶴展翅欲飛。每套單間公寓布局簡約,設計精巧,還配備了電視、空調、熱水器等生活設施,公共區域還配有共享客廳、共享廚房,洗衣機、烘干機、微波爐、冰箱等一應俱全。而書吧、學術研討廳,則是七小時之外的學習園地。居高臨下的觀景露臺和標準的籃球場,則是居住者閑暇時光放松心情、放飛激情的“方寸之地”……
杜小迪今年26歲,鹽亭縣西陵鎮人。她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預防獸醫專業,是今年鹽亭縣第二批招錄人才,在縣市場監管局辦公室從事文秘工作。
“我是從嫘祖故里走出去的女兒,這次響應縣委、縣政府‘招才引智’號召,應聘回鄉就業,回家的感覺真好……”杜小迪說,她在大學之前,一直在鹽亭上學,這次歸鄉,顛覆了她過去記憶中那個落后的家鄉,撲面而來的是鹽亭經濟開發區高新科技企業集群發展,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貫穿縣城的彌江、梓江兩岸,鱗比櫛次的嶄新樓群倒映在碧波蕩漾的河面,宛若童話世界。彌江與梓江匯合的荒灘,早已被打造成靚麗時尚的“兩江廣場”,成為附近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而隨著舊城改造穩步推進,一個個老舊小區煥然一新。更有星羅棋布的休閑廣場、微景觀和“口袋公園”,獨具匠心地裝飾、美化城市的每一處“留白”,讓市民真正實現“推窗見景”“移步換景”,感受到宜居城市生活的無限魅力。
杜小迪感悟最深的,是包括家鄉西陵鎮在內的鹽亭廣袤鄉村。各地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由此催生出的一大批優質糧油、蠶桑、柑橘、藤椒、肉牛、生豬代養等現代農業產業,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雖說專業不對口,但是我愿意從頭學起!”杜小迪表示,入職面臨全新行業、陌生崗位,但她并非感覺“兩眼一抹黑”,正因為懷揣一顆回報家鄉的赤子之心,她始終對未來充滿信心。接下來,她一方面加強業務知識學習,一方面向單位同事虛心請教,爭取盡快進入工作角色。
人才公寓
2.薛偉:辭職上演“追妻行”一家三口落戶鹽亭
31歲的薛偉,老家在廣元市蒼溪縣。2009年他考取西南科技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于該校城市學院。這之前,他對于鹽亭的印象是,每次假期回鄉探親乘車的“一晃而過”。
薛偉真正了解鹽亭,始于今年8月他的妻子有幸躋身鹽亭縣“招才引智”首批人才,被分到鹽亭縣經開區管委會工作之后。在妻子每一回“枕頭風”里,他對鹽亭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近幾年來,鹽亭縣全面盤活資源,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各類高新科技企業紛紛落戶扎根,構筑起發展勢頭迅猛的新型工業格局。尤其是鹽亭縣境內油氣資源豐富,開發前景無限,催生化工產業園區項目穩步推進。
于是,薛偉打定主意,毅然辭職,上演一出現代版“追妻行”。他作為高層次人才,在鹽亭“招才引智”第二批人才招聘會上脫穎而出,正式錄用后,被分配到鹽亭縣交通運輸局規劃股工作。在熟悉工作的過程中,他對鹽亭交通運輸事業發展的認知也越來越明晰:鹽亭的交通發展曾經歷“從無到有”的蛻變,尤其是近幾年連續實施的“交通大會戰”聲勢浩大,目前全縣已初步形成“四縱四橫”的大交通格局。在此基礎上,鹽亭縣又一鼓作氣開展省級“四好農村公路”“金通工程”的示范縣創建行動。不久,另一條高速公路——“鹽茂高速”也即將上馬……
薛偉說,他之前學的專業是土木工程,又是大學講師,現在投身于交通建設規劃,確實面臨的是新課題。他表示,一定會虛心學習,盡快進入工作角色,做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現在崗位業務的銜接轉化,爭取為鹽亭交通運輸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薛偉說,他和妻子向組織申請了租房補助金,現在新城區租房生活。雖然初來乍到,但他們對這個小縣城的未來發展充滿向往: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生活成本便宜。言談中,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圖景呼之欲出,鹽亭,不僅滿足他們夫婦安居樂業,而且還解除了今后小孩上學的后顧之憂……
人才公寓
3.王靜:傳遞“愛才”接力棒 悄悄變身“鹽亭人”
王靜今年26歲,閬中人,是今年鹽亭“招才引智”項目中為數不多的“海歸”。今年夏天,她從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學成回國,所修專業為人力資源管理。她在網上求職過程中,偶然發現鹽亭“招才引智”項目,通過反復了解,鹽亭的就業環境、招引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條件深深吸引了她。王靜抱著試一試心態投遞了求職簡歷,沒想到,她有幸通過層層考核,最終成為鹽亭縣“招才引智”首批錄用人才。
談到對鹽亭的印象,王靜對鹽亭縣“愛才”褒揚有加。“那段時間正值高溫天氣,負責招聘接待的工作人員一個個認真負責,忙得汗流浹背,生怕怠慢了我們每一位應聘者!”王靜深有感觸地說,在大家乘車前來鹽亭參觀、體驗的途中,隨車陪同的領導一路上不停地給大家派發礦泉水和藿香正氣液,生怕大家中暑。貼心的關懷,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落戶鹽亭后,在組織首批錄用人才的參觀、考察活動中,王靜對“千年古縣”鹽亭加深了印象。嫘祖紀念公園、歧伯故里、文同詩竹園、袁詩蕘紀念園,以及遍布鹽亭城鄉的字庫塔,讓她對歷史文化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山環水繞的縣城,美麗宜居,濃郁的煙火味不言而喻。而七里花鄉、西部水產、花果嫘鄉等現代農業產業欣欣向榮,以及經開區新型工業發展一派生機蓬勃,更讓她對鹽亭未來前景充滿了信心!
而留給王靜印象最深的,當屬她剛入職的縣人社局的領導和同事們。大家在工作、生活方面對她關心備至,讓她感受到“家”的溫馨。尤其是他們的“愛才”情結,猶如接力棒,也開始在她手中傳遞開來。很快,在“招才引智”第二批人才招錄中,王靜主動請纓,悉心做好接待、跟車服務、餐宿安排等后勤保障工作。在不亦樂乎的忙碌中,她正一步步把自己變成“鹽亭人”……
4.葉亮亮:爭當“全媒體人”為鹽亭發展鼓與呼
“當你們在鹽亭各條戰線大顯身手的時候,我就是那個默默宣傳報道你們的新聞人!”葉亮亮在現場幽默調侃。
葉亮亮今年24歲,達州市人,畢業于攀枝花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作為鹽亭縣“招才引智”首批錄用人才,他被分到鹽亭縣融媒體中心擔任記者。“鹽亭對于我來說,簡直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我必須從頭再學習!”葉亮亮說,在短短三個月的實習工作中,他對鹽亭有了初步認識:鹽亭人杰地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千年古縣”。文旅融合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而近幾年,鹽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績斐然。特別是加快道路、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下大力氣治理撂荒土地,更利于集約化、機械化生產。在堅決保護糧食安全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產業,不斷滿足群眾就近務工創收。盤活集體資產,不斷壯大集體經濟,促進共同富裕。
在工業板塊,通過全方面實施“雙招雙引”,以能源化工、生物醫藥、綠色食品三大主導產業為集群的新型工業發展格局優勢日益彰顯……
葉亮亮說:“當前,鹽亭全縣上下正全力以赴實施“三大戰略”,奮進“三大目標”。自己作為縣級融媒戰線的一名新兵,精準把握融媒體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將自己所學與日常采編工作融會貫通。同時,向單位各位老師學習,學習他們新聞采編的精湛技能,今后不僅要會拍、會寫、還要會編,爭做名副其實的“全媒體人”,多出精品力作,為鹽亭縣高質量發展貢獻新聞宣傳力量。
5.政府部門:打造“綠色通道” 解除人才“后顧之憂”
人才招來,如何留下?記者了解到,接下來,鹽亭縣相關部門將精心組織開展高層次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入職培訓,盤活編制資源,全力做好人才入職后的保障服務,切實解決人才后顧之憂。
鹽亭縣高端人才服務中心主任馬玲麗說:為切實解決人才落戶后的后顧之憂,該縣不僅建成“人才公寓”,還推出“嫘祖故里英才卡”,幫助人才在政治待遇、政務服務、子女就學、配偶就業、醫療保障等多方面享受專項“綠色通道”。
同時,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鹽亭縣有計劃地加大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中使用中高端人才的力度,探索和出臺更多人才引進政策和配套措施。力爭構建全方位人才保障體系,用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務工作,讓他們在這里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為鹽亭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下一步,鹽亭縣將繼續強化人才引進和就業優先政策,持續大力引進能源化工、文化旅游、醫療衛生等各類人才,為加快建設成渝地區生態經濟強縣凝聚更多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雍江 綿報融媒記者 陳元松 文/圖)
編輯:郭成 校對:譚鵬 審核:劉益